前不久,一款“网红”罐头在网络广泛传播。罐头的名字和包装文艺感十足,产品还配有小故事。新鲜的营销手段激发了消费者的共鸣,网店销售量明显攀升。但一段时间后,有消费者开始吐槽有的包装不严,水果变色。产品的热度很快就降了温,引起了诸多人的感慨。有专家表示,打着“品牌农业”的幌子去做快餐式网络营销下场就只有两个字——惨烈。

近年来,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,健康优质的农产品成了居民购物篮里的“常客”,消费市场正迈向品质消费、品牌消费。一大批农业品牌雨后春笋般涌现,打造品牌的意识日益强烈。但热闹背后仍存隐忧:农业品牌的数量多了,可在全国叫得响、在消费者心中信得过的品牌并不多。育品牌如种树,根固才能枝繁叶茂,质量是立足市场之本,也是品牌能够实现溢价的根本原因。如果仅仅做表面功夫,搭“花架子”,即便一时博得眼球,也只能是短命“网红”。只有多年如一日严把质量标准,品牌形象才会在消费者心中慢慢积淀。
同样是创品牌闯市场,吉林大米的成功可以说为品牌农业建立了榜样。自2014年全面开启吉林大米品牌建设工作以来,吉林大米已经从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发展成全国响当当的品牌。2014年,粮食局整合资源,统一吉林大米商标,成立大米协会,从选种到加工,全面提高吉林大米品质,并投入1.43亿元人民币,带动相关市县政府及企业在重点销售城市开展品牌宣传;2017年6月,在中国外交部吉林全球推介活动中,中国外长王毅盛赞吉林大米“比日本的还好”。同年11月,吉林省粮食局与阿里巴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,在天猫设立“吉林大米”官方旗舰店,在吉林大米网电商平台基础上拓展线上销售渠道。迄今为止,吉林省及各地与销区市场直接挂钩的推介展销活动,累计举办60多场次,席卷了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广州、杭州、福州、西安、成都、深圳、宁波等30多个国内重点城市。吉林大米已经成为了全国百姓餐桌主食的首选。

没有种不出的产品,只有卖不出的商品。“吉林大米”的成功模式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,是所有人不断创新、努力的成果。而打造农业品牌对于增加农民收入、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,记者认为培育农业品牌,只有久久为功,才能促进传统农业稳步地向“品牌农业”转型升级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企业宣传商业资讯,仅供用户参考,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,凤凰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。 |